
外科学论文_创伤骨科术后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及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的剔除及脱失标准(有下述任何一项者即可排除)
1.6 研究方法
1.7 观察指标
2.统计学处理
3.技术路线图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2.1 创伤骨科术后一般情况
2.2 创伤骨科术后感染情况
2.3 创伤骨科术后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情况
2.4 创伤骨科术后感染的术前相关因素比较
2.5 创伤骨科术后感染的术中相关因素比较
2.6 创伤骨科术后感染的术后相关因素比较
2.7 相关实验室检查的比较
2.8 中医体质
2.9 创伤骨科术后感染危险因素的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第四部分 结论
第五部分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创伤骨科术后切口感染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研究生阶段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文章摘要:目的:明确创伤骨科术后感染的围手术期相关因素,为创伤骨科术后感染的早期诊断及防治提供医疗决策。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临床病例调查表、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调查表及查阅我院电子病例系统(Hiss系统)的方式展开调查。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进行调查,并分别从感染病原菌分布、围手术期影响因素、实验室检查及中医体质方面调查。运用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进行资料的统计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000例患者,37例患者发生术后感染,感染率为3.70%;共分离出病原菌46株,以革兰阳性菌株为主,占总病原菌分布的58.70%,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球菌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2.创伤骨科术后感染与性别、饮酒、致伤原因、患者文化程度、ASA分级、不同骨折部位、主刀医师职称、皮肤缝合器缝合、切口长度、术后使用呼吸机、中医体质类型均无明显关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创伤骨科术后感染与年龄、吸烟、体重指数、开放性骨折、合并基础疾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术前进入ICU治疗、不同手术季节、急诊手术、全麻、侵入性操作、术中失血量、切口类型、手术持续时间、术后进入ICU治疗、伤口遗留死腔、应用负压引流、输血、围手术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住院天数均有明显关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年龄(≥60岁)、肥胖(BMI≥28kg/m2)、合并糖尿病、Ⅲ类切口、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应用负压引流、围手术期合理使用抗生素、住院天数均为创伤骨科术后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骨折部位术后感染率分别为:胫腓骨5.23%、股骨2.83%、跟骨3.74%、尺桡骨1.90%、肱骨1.71%。不同手术季节感染率分别为:春季1.81%、夏季6.35%、秋季3.52%、冬季1.92%。4.创伤骨科术后感染患者与同期未感染患者之间术后早期C-反应蛋白、血沉、血红蛋白、白蛋白比较均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中医体质分布:平和质297例占29.70%,偏颇质占70.30%,排名前四的偏颇质:阳虚质(15.40%)、气虚质(14.90%)、阴虚质(12.60%)、痰湿质(11.90%)。结论:1.本研究中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中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2.高龄(≥60岁)、肥胖、吸烟、合并基础疾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开放性骨折、术前进入ICU治疗、全麻、急诊手术、侵入性操作、术中失血量、Ⅲ类手术切口、手术持续时间、伤口遗留死腔、输血、住院天数均是创伤骨科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其中高龄(≥60岁)、肥胖、合并糖尿病、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失血量是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围手术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应用负压引流是术后感染的保护因素。3.下肢骨(胫腓骨、股骨、跟骨)骨折术后感染率高于上肢骨(肱骨、尺桡骨),其中胫腓骨骨折术后感染率最高。在手术季节中夏季的感染率高于其他季节。4.动态监测WBC、ESR、CRP、PCT等相关实验室检查,有利于创伤骨科术后感染的早发现、早诊断。5.本研究中暂未发现中医体质与创伤骨科术后感染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排名前五的体质为平和质、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痰湿质。